风土人情
圳上地区的开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首领蚩尤在大熊山、圳上一带生息、繁衍。这里有许多土著民族的习俗,又有苗、瑶民族和历代移民带来的汉民族的风俗习惯相亲相融。人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各种礼仪、年节,这里只介绍生活、嫁娶、殡葬等习俗。
殡葬习俗
在圳上地带,生者对于亡者的悼念,殡葬甚为讲究,主要习俗有以下的仪式:
装殓死者:装殓死者要经过四道环节。a、烧落气钱。当人死后,亡者后代要跪在死者卧榻之前哭泣,焚烧3.6斤冥纸表示对亡者的怀念和上路的盘缠,俗称烧落气钱;b、打买水锣。即由死者亲属委托死者生前的邻居二人,一人提铜锣,一人提水桶到死者生前吸水的水井边点三根香,烧一束纸,然后在水井里吸一桶水,鸣锣回家。打买水锣敲次据亡者年龄而定,每岁打一下。井水提回来后,就脱掉亡者衣服,用打回来的井水洗一次澡,此谓之净身。c、穿装老衣。穿装老衣按性别定人,男亡者由男人穿,女性由女人穿,穿装老衣规矩是衣穿七层,裤穿五层,衣穿五层,裤穿三层。帮亡者穿好衣服后,再在亡者的卧室内的地上铺一床竹席,铺好白布垫被(兜尸布),然后把死者遗体安放在竹席上,盖上一床或三床寿被。寿被颜色为男红女绿,然后在死者脚下点一盏植物油灯,示以照亮死者灵魂离开人世走向天堂。d、放起身炮。放起身炮是表示对亡者离开人世,走向西天时的送行,炮声一响,亲人悲声大作,表示从此仙凡永隔,满堂泪雨送英灵。
做道场:做道场是本地民间悼念亡者的一种宗教活动,这些民间的道士,有的隶属于儒教,有的隶属于道教,其表演形式有别。道场的天数根据亡者亲属的经济状况而定。少则做一天,多则做五天,也有做七天的,做一天的叫送路,表示把亡者送上路;做两天的叫上山道场,表示把亡者送上山;做三天的叫桩于道场,表示没有圆满完成任务;做四天的叫荐祖道场,表示死者离开人世后可到祖宗那里报到了;做五天的叫道场圆满法事荣周。
祭奠:孔子曰:“生前待之以礼,死后祭之以礼,葬之以礼,此三礼可谓孝矣。”祭奠分三种形式:孝子孝孙的祭奠,堂祭必歌蓼莪诗,孝子孝孙必须匍匐前进。侄子侄孙的祭奠称之为家祭,家祭时必歌劝酒词,侑食词,女婿与其他亲戚朋友的祭奠称之为客祭。客祭一般歌《阳关三叠》。祭奠的三种形式也是大同小异,祭文也各有侧重。祭奠的时间一般在出殡前一天晚上进行,祭奠场次根据亲戚数量而定,亲戚多者,有3人合一场祭的。据说一场祭,亡者可在阴间吃三年,故一般亡者的祭奠场次均在10次以上。
出殡安葬:a、卜牛眠地。卜牛眠地即请风水先生选择风水宝地。b、精挖金井(墓穴),当风水先生定好风水山向后,要精挖八尺长,三尺五寸宽,五尺深的金井。c、迎柩。由风水先生择吉日吉时,满堂孝子出来举哀,把灵柩从堂屋里用手搬出堂外,并燃放鞭炮。迎柩也叫移柩,灵柩移出堂屋外方能用绳索捆绑棺槨。d、出殡送葬。出殡时,要燃放鞭炮,孝子头上要系麻,身上要系稻草绳,并用白布数十丈系于抬灵柩的牛木上,白布由孝子及送葬的亲友用双手撑开,面向抬灵柩的丧夫退着缓行。送葬时,沿途要燃放鞭炮,凡灵柩经过的住户人家,也须燃放鞭炮送行,孝子此时就下跪答谢,孝家还要馈送沿途放炮者的毛巾或两尺白布作答谢。e、下穴。下穴即选择吉时把灵柩放入墓穴并同时燃放鞭炮,然后抽出捆牛木的大绳索,由阴阳先生调正棺槨山向后墓穴下土。f、筑马脊峰。即用石灰拌黄土把坟墓筑成长条形如同马背一样。g、淤三朝土。即筑坟后三天,由孝子孝孙在坟前焚三根香,烧一束纸,在坟上细撒一层薄土,并燃放鞭炮。至此,整个殡葬就算基本完结。接着是守孝。旧时父母死后,孝子100日不能剃发,新亡者第一年正月初一,孝子要穿麻衣素服上山拜坟,又叫烧香。
挂青:孝家于立春“头戊”后,即可择日挂青,俗称挂“社镪”。 社镪要连挂三年,“头戊”挂白色;“二戊”挂花色;“三戊”挂红色。挂“头镪”时,亲友邻里常送镪筒上门,有的还随同孝家上坟,也有只挂一年社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