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文化
梅山是蚩尤文化的发祥地,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中国远古确实有黄帝、炎帝、蚩尤其人,他们活动于距今5600年前。蚩尤早期活动于安化、新化一带,后来在庐山脚下发掘五金并炼制兵器.成为了中国的“兵器之祖”。蚩尤的势力日渐强大后,与黄帝逐鹿中原,两军于梅山对垒,历经大小七十一战。开始,黄帝败多胜少,其中最惊险的一次战斗,黄帝被梅山重重烟雾所困,不辨方向。到夜晚,黄帝看到天上北斗星斗柄转而斗头不动,触发灵感,遂造出“指南车”,车上木人不管怎样转动,手指始终指向南方。依靠“指南车”,黄帝最终突围逃走。不过,“指南车”技术后来失传,直到“司南”发明,“指南针”才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回到中原后,黄帝联合炎帝及其他部落,勤练士兵。此时、蚩尤的势力已经扩展到黄河南北大部分地区。黄帝集结所有部队,以绝对的优势兵力与蚩尤在河北涿鹿进行最后的决战,蚩尤战败被擒,斩首后尸首分两处埋葬。据传,蚩龙所戴的木枷抛掷荒山,化为枫林,枫叶之所以那样红,乃蚩尤的鲜血染成。
蚩尤死后,其部属一部分留在山西。一部分发配到新化、安化一带为奴,称为“黎民”,也就是最下层的人民群众。这些黎民百姓深深怀恋蚩尤,希望能得到他的护佑,又不敢明目张胆地供奉蚩尤神像,就造了一个张五郎神像供奉在神龛下。与其它神像不同的是,张五郎三尺神像是倒挂着的。一位老者告诉笔者,这是希望蚩尤神(张五郎)能解救黎民于倒悬的意思,可见蚩尤其实是深得民心的。现在人们把蚩尤刻画成暴虐的形象,是受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传统思想的影响。“如果蚩尤战胜,未必就不如黄帝。”老者的说法颇有见地。
蚩尤对后世、对梅山文化的影响,最主要是体现在渔猎文化上。蚩尤部落因为生活在深山,生存条件十分险恶,其子民靠上山捕猎、下河捉鱼为生。在安化山里,出门打猎流传的“三纵五横”法,相传就是蚩尤留下来的,其法具体操作为:出门向东走七七四十九步,以树枝在地上画五横三竖,在上面放一块石头,念动咒语,咒曰:“三纵五横。吾今出行,蚩尤卫道,神鬼不能近,虎狼不得侵……”咒毕大步上山,不要回头,据说使用此法,可保猎人一天平安。
安化水田里多泥鳅,至今人们在捕捉泥鳅时,通常提到第一尾,即以衣袖裹住,咬断其尾,然后放生,如果在同一天第二次又抓住了这条没有尾巴的泥鳅,就必须上岸,不再继续捕捉,否则会遭天谴,当地人认为,这是蚩尤神的旨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梅山文化影响深远的蚩尤文化实际上很接近巴楚的巫文化。
峒蛮文化 宗教文化
“梅城镇外紫云山,辟建公园事颇难。秃山本来少树木,荒峰且幸有祖庵。梅玉塑就巍巍立,石级铺成缓缓攀。亭曰流芳彰义举,伫看异日展新颜。”这是刻在梅城紫云山流芳亭里的诗句。流芳亭为修建紫云山公园时由群众捐建,亭内镌刻着捐款人的姓名。
在紫云山公园拾级而上,半山腰塑有峒民首领扶汉阳像,扶汉阳头戴金盔,身披铜甲,手拄三股托天叉,其状颇威武。游人至此莫不肃然起敬。
据了解,扶汉阳生于残唐五代之末,活动于北宋初期。其时,扶汉阳在梅山一呼百喏,被峒民推举为梅山左甲首领,与右甲首领顿汉凌统领十峒。扶汉阳率峒民在崇山峻岭之间劳作,与大自然和官府斗争,很得民心。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太祖皇帝,扶汉阳舛傲不驯,不肯归顺。在扶汉阳心里,一如司马迁所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什么要向北宋王朝俯首称臣?遂与势力强大的北宋王朝分庭抗礼。一山不容二虎,扶汉阳成了北宋王朝的眼中钉肉中刺,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太宗皇帝赵光义命将领翟守末、田绍斌率兵讨伐,扶汉阳与宋军转战梅山。遥想当年,扶汉阳率领军队在梅山腹地“杀
气三声作陈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是何等气势,又是何等的威风!扶汉阳屡败屡战,誓死不降,最终因众寡悬殊,不敌宋军而阵亡,梅山人深切怀念,尊扶汉阳为“梅王”,扶汉阳及其峒民因其野蛮和反抗精神著称于后世,北宋王朝因惧其反抗精神而称梅山人为“梅山峒蛮”,梅山峒蛮文化由此而来。
紫云山顶有一座“圣帝庵”,不知修建于何年何月,守庵堂的老人今年已七十有一。据庵主介绍,庵堂里供奉的圣帝,既非蚩尤,也非中国人所说的“玉皇大帝”,是一尊不可名的神祗。梅山人对他顶礼膜拜,逢年过节必来祭祀。庵堂里长年燃烧的长香、长明灯里的茶油、黄表纸及所有费用靠香客的施舍绰绰有余。可见庵堂虽小,香火倒是鼎盛。平日里,庵堂求签问卦的人很多,圣帝像前的一副羊角卦,年长月久,已经磨得油光水滑。羊角卦系雷击死的青冈木所做,庵主说,不是雷击的木头打卦必不灵验。
据介绍,信奉圣帝与佛教、道教信徒并不相同,几乎没有什么禁忌,只要对圣帝虔诚。圣帝的信徒不忌荤腥不戒酒,还可以成家并生育子女。现任庵主告诉笔者,他是梅城镇田心村人,姓熊,一日三餐顿顿要喝二两自制的杨梅酒,他还有两个女儿,均已成家。熊庵主定时回家和亲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老庵主笑着对笔者说,“相比之下,信奉圣帝比其他教门要轻松得多,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我觉得圣帝比其他的神仙菩萨更富有人情味。”
傩文化、山歌、武术
梅山地区山高路陡,林密谷深。现在在安化、新化一带尚存的傩戏,其实就是由一种敬神仪式逐渐衍变而成的戏剧形式。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于慕予兮善窈窕。”爱国诗人屈原的诗篇《山鬼》,其实就是一篇祭祖山神的祭文,是当时楚地配合傩舞而吟唱的歌词。梅山文化的傩文化大概也是继承巫楚文化发展而来的。据介绍,现在安化山里还能看到一种傩舞,叫做“请七姑娘”,所谓的“七姑娘”就是传说中下凡配董永的七仙女。具体内容由施法者(巫婆)任意让一男子手持一竹棍坐在板凳上,巫婆口含冷水喷之,然后念动咒语,使男子“入定”,巫婆且歌且走,中了巫术的男子便会从板凳上站起,跟随巫婆的歌声应和,手中竹棍能舞出各种棒花,更奇特的是,男子在此过程中歌喉、身段扭捏无一不似女子,最后巫婆以冷水将男子喷醒,男子则恍如做梦,不知所为。
梅城一位研究傩文化多年的老教师告诉笔者,梅山滩舞场面最为壮观是在端午节这天祭祀张五郎,所有山民倾巢出动,观看傩戏傩舞。舞者袒胸露腹,脸上以油彩画得花里胡哨,手拄木棒齐声呐喊,声震天地,如醉如痴。观者热血沸腾,如癫如狂,不由自主。
除了滩戏滩舞,梅山山歌也是梅山文化和梅山风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梅山山歌十分讲究韵律、节奏与情调,如:“太阳落山又落坡,筲箕淘米用手搓。心想留郎吃晚饭,筛子关门眼睛多。”又如:“新打田塍两面光,一跤绊倒送茶娘。打烂茶罐是小事,倒了细茶满拢香,田中干坏少年郎。”充满生活气息和山野情调。
至于梅山武术,在全国都颇有名气。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梅山人磨砺出强健的筋骨和勇猛的性格。梅山武术有长久的历史渊源、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梅山人观禽技,仿兽姿,创造了古老神奇的梅山武术。传说九黎的首领蚩尤、翻坛倒挂张五郎便是梅山武术的创始人。梅山武术尤以梅山拳最为出名,它功法独特,套路繁多,步法稳固,能守能攻,威震四方。近年来新化被授予全国“武术之乡”,神秘的梅山武术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
儒文化
现在的安化一中,是梅山儒文化的发祥地,安化一中的前身是中梅书院,创自1692年。中梅者,梅山之中也,《汉书》第34卷、《宋史》第80册都提到了梅山,中梅书院继承和发扬了梅山文化。1902年,书院改办新学,迄今已有百年,是湖南最早兴办的新学之一。安化一中先后并甲师、女职、五七大学、县十三中、英武中学、黎明小学为一校,培养学生达三万余人。这里有最早的新学堂培英堂,最早的安化师范安师楼,有供奉武圣人关羽的武庙,供奉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文庙。校园古色古香,九曲回廊,殿堂气势恢弘。
安化一中的魏校长告诉笔者,一代名流陶澍就是在梅山峒成长的。陶澍是安化小淹镇人,他出生那年时值大旱,为了生计,陶父携家到桃江教馆,居浮邱山侧石井头。由于缺奶,陶父便请了个甘泉山的奶娘,教小陶澍认为干娘。据说,陶澍为官上任前曾去甘泉山看望干娘,至今桃江还流传着干娘三考陶澍的故事。为表示干娘的养育之恩,陶澍为其修了门第并赠送了“体无遗物”的匾额。陶澍早年曾在牛田、峡山口、石井头、板溪等地教馆就读,这些地方乃梅山峒所辖之地。其后,陶澍进入中梅书院就读,二十三岁上京会试,一举成名。当时,考官申报陶澍为一甲第二名(即榜眼),由于在殿试时发现作文中写了一个错别字,陶澍遂降为二甲十五名。后来,陶澍官至两江总督,梅山的山水人情薰陶了陶澍,铸就了他的人品。从而成就了他的事业。
陶澍因一字之误,最终没有被御笔钦点为榜眼,后世引为撼事。后来,梅山峒终于走出了一位榜眼,他就是黄自元。黄自元中进士第二名是在同治七年(1868年),授翰林院编修,其书法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称为“黄体”,同治帝钦赐“字圣”名号,一时间誉满天下。
文庙建于清道光25年,在文庙大成殿廊檐下,供有孔子像,石像底座书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八个大字。文庙门前,凿有一口池塘,形似新月,叫做月光塘,全国各地的文庙前,都必须开凿月光塘,因为它是文庙的标志。月光塘前,院墙上书有“龙门”二字,“龙门”处凿有三个圆孔,乃当年书院学子黄自元殿试高中榜眼,承帝诏所开。近年来,为校园安全着想,安化一中特请工匠堵塞了这三个圆孔,圆孔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魏校长说,可借黄自元只是榜眼,若高中状元,月光塘上就会修建一座金水桥。
文庙的廊柱下皆垫有石鼓,石鼓上雕刻着龙、凤、麒麟、螃蟹,鸽子等飞禽走兽。笔者在观看了“飞龙在天”“百鸟朝凤”等雕塑后,不禁叹为观止,其线条细腻,造型逼真,据说如今在梅城再也找不出这样的能工巧匠了。看来这些栩栩如生的梅山雕刻因无人继承已经成为“绝响”。这些石头上表现出来的梅山文化需要好好地挖掘,妥善地保存。
安化一中富有革命传统。1917年8月和1925年6月,毛泽东两次来安化,皆寓居文庙内。第二次,毛泽东召集教师中的共产党员开会,调查农民运动、传达中央精神。会后成立中共安化第一支部。1948年,中共湖南工委派熊邵安回安化工作,熊邵安以训育主任职务为掩护,以学校为据点,发展党员,组织地下武装,迎接解放。建国后,熊邵安以安化县副县长的身份,担任安化一中的校长。安化一中的革命历史,赋予了梅山文化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