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化县圳上镇方家村的虎形山,有一座特殊的墓庐,弯弯的半月形墓墙,中央耸立一座塔式墓碑,墓后青松挺拔,墓前花草铺地,这就是著名爱国将领方鼎英的墓葬。
方鼎英(1888~1976)号伯雄,新化县圳上镇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日留学,初入东京文学院。三十一年考入振武学校,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12月升入日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炮兵科。宣统三年五月毕业。归国后,在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任炮兵教官。同年初,武昌起义,约同士官同学30多人南下参加汉阳作战。后在岳州镇守司令部任参谋处长兼教练科科长。不久入陆军部当科员。民国6年(1917)再次赴日留学,先后入陆军炮工学校、野战炮兵射击学校,毕业后在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从事研究。
民国10年,回国任湘军第一师参谋长,兼援鄂军总指挥部参谋长。民国12年,谭延闿入湘讨赵,相持于衡阳附近,方代理讨赵军第一军军长。正当谭赵战争相持未决时,适陈炯明12月叛变围攻广州,孙中山急调湘军连夜回粤平难,方即驰援广州解围,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嘉奖。
民国13年,方参加东征,并协调谭在南雄整训,任整理处副总监。次年调黄埔军校任入伍生部中将部长,不久任教育长。民国15年北伐,蒋介石委方代理校长,民国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方鼎英多方保护共产党人,主张“和平”清党,暗示共产党员请假离校,受到周恩来的称赞。
民国16年初,李济深命方鼎英为暂编第十三军军长。次年,调苏北,任四十六军军长兼洋浦路运转总指挥。济南惨案后,调充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沿津浦路进击,迫使张作霖向关外撤退。旋又发生“蒋桂战争”,方部调重庆直趋武汉,进出于长沙、监利地区。战局结束,方部到蚌埠,被任西征军第一路总指挥,参加蒋(介石)冯(玉祥)之战,方觉内战茫茫无了时,乃决心离开部队,避居上海。
“九一八”事变后,方和徐谦、朱藴山等联合组成抗日会,联系各界人士团结抗日。“七•七”事变后,方出任第九战区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与李济深、章士钊联系,从事反内战活动,并在湖南从事和平自救迎接解放的工作,赞助程潜、陈明仁和平起义。解放后,方先后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参事室主任、司法厅厅长、湖南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76年在长沙逝世,终年88年。1981年,省政府协助其子女将其骨灰由长沙移送老家,归葬于新化县圳上镇方家村虎形山。
方鼎英在世时,关心家乡教育事业,早年在圳上创办大熊中学,着力培养人才,提高民众素质。1999年,由省、市外事办联系,日本滋贺县资助,其子女及家乡各界人士合力在原址修建“鼎英湘滋友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