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组织建设的规范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整理编写:方高明
A、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涉及到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规范的内容很多,但结合当前农村实际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亟待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是要理顺村“两委”班子的关系,明确“两委”班子职责,摆正“两委”班子位置,形成合力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2)是要建立健全村务各项管理制度,实行村民自治,依法治村,保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
三是要规范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对村干部实行优选、优管、优育、优配,解决农村四个文明建设中“无人管事”、“无能管事”、“无心管事”的问题。
(3)是要严格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保证党员质量,壮大党员队伍,体现党员先进性,扩大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渗透力。
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有利于把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党支部和村委会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按照各自的“轨道”运行,行使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实现村级组织建设制度化、民主化、法制化、规范化。总之,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斗堡垒,其规范化建设水平和管理能力强弱直接关系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着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B、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村级组织是我国最基层的组织,村干部是中国行政级别最小的干部,但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高素质的村干部,能够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政治保障、组织保证,能够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大潮中去。没有高素质的村干部,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新农村。
(1)从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具体目标来看,村干部处于建设新农村的最前沿。“十一五”规划从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并且把农村物质文明发展的目标准确地定位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把农村精神文明发展的目标明确地确定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把农村政治文明发展的目标突出地集中在“民主管理”。这就明确了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领导农村发展的总方向和具体目标。建设新农村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建设新农村这一伟大实践,为村干部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是这个广阔的空间和舞台的主角,处于前沿阵地。村干部在这个空间和舞台上,紧紧把握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集中全部智慧和力量,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必将带领农民群众全面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各项目标要求,在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2)从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来看,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织保障。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全面、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强调经济发展,又重视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既关注民生,又注重民权,既有生活质量的要求,又有生活理念的标准,既涉及经济社会的层面,又包括人文与自然的范畴,它全面综合地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具有全面性;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反映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具有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特有的特征,其衡量标准也是随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具有动态性;它是建立在现有基础之上的,必然受地区之间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区建设的速度和目标各不相同,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在内容上、程度上、要求上也不尽相同,具有层次性。实施这个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和国家的政策、项目、资金来扶持,需要千千万万农民群众去奋斗,更需要具有良好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素质过硬的村干部的精心组织和有效服务。村干部适应农村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变革和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努力改进领导方式,不断增强组织、协调、服务、带动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发展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能力,切实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能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领路人和排头兵,保证这一系统工程的最终完成。
(3)从村干部的功能来看,村干部能更好地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大潮中去。村干部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是一个村的领导核心,是落实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总体部署的直接承担者,是国家庞大行政机器中的“末梢神经”,直接面对着基层的农民,肩负着把握方向、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推动建设的重任,承担着化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责任。农民群众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他们更多地是通过每一个村干部的言行来认识和评判整个党和国家。一个村干部一面旗,村干部很得力、模范,就能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反之,就会给党和国家抹黑,让农民群众失望。不少地方的农民群众都有这种体会:给钱,给物,不如选个好的村干部。高素质的村干部,有凝聚力、向心力,能充分广泛调动和发挥农村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每一个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农村是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在建设新农村这个艰巨复杂工程的过程中,只有村干部才能带领农村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每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为这个美好家园共同奋斗,贡献力量。
C、村级组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实行规范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村级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困难和矛盾,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两委”关系不顺,职责不明。调查表明,在客观上由于《条例》和《组织法》中对“两委”关系的确定、职责权力的划分较为抽象,缺乏明确和具体的规定,规范动态运作制度不健全;在主观上由于村干部对《条例》和《组织法》学习不够,理解不深,思想文化素质不高,仍然存在传统的集权思想和特权观念,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职责不明问题还比较突出。部分村党支部认为“村支部是领导核心,村里的事应该是支书说了算”,仍然沿袭传统的一元化领导方式,大事小事一把抓,以党代政,不尊重村委会的法律地位,做了许多不属于自己的工作。乡镇党委、政府也有意无意地以村支部书记为中心安排布置工作,无形中扩大了村支部的权力,缩小了村委会的职权,村委会不能自主地去履行应该属于自己的职责,而被动地听从党支部的指使。部分村委会主任认为自己是由多数村民选举出来的,而村支书是少数党员选出来的,村里的事应该由主任说了算,以自己是村里的法人代表或借贯彻《组织法》为由,不愿意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导致“两委”班子好事争着干,难事推着办,麻烦事都不管,关系紧张,工作两张皮。
2、村务管理不规范。一是制度不健全。有许多规范管理制度还没有制定出来,工作有很大的随意性。二是制度落实力度不够。虽然也制定了一些制度,但有一些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按制度执行,明显存在形式主义问题。三是村务公开不规范。有的村由于长期村务不公开,村级财务混乱,诱发了很多矛盾,致使群众不信任村干部,村领导班子没有战斗力。有的村虽然实行了村务公开,但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愿公开什么就公开什么,我公开什么,你看什么。特别是不愿意公开财务,即使公开也不实事求是,而是大做手脚,缺少公信力。也有的村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由于村务不公开,引其群众怀疑,干群关系形成隔膜,缺乏凝聚力。
3、村干部管理不规范。一是偏远地区由于村干部待遇低、后顾之忧多,有一定技术和能力的青年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大部分村为减人减债,将组长减掉由村干部兼任,致使有能力的村干部选不出来,而勉强选上的村干部却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村后备干部也难于物色,条件差的农村普遍存在村干部青黄不接现象。二是村委会、村干部及其他村级组织在民主选举中,存在利用各种不正当方式、不合法手段拉选票,有的村是家族势力在操纵选举,甚至黑恶势力插手选举的事也时有发生。三是缺乏村干部监督机制,有的村干部不是依法依政策办事,而是依自己的主观想象办事,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工作漂浮。也有的村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味地求稳定,避矛盾,等工资,工作没成绩。“关、卡、要、贪”现象在一些村干部中仍时有发生。四是缺乏保障激励机制,村干部工资待遇偏低,生病养老无保障,提拔升迁无盼头,工作积极性不高。
4、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不规范。一是党员质量难保证。农村部分党员只顾自家发财不管别人脱贫,存在“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管他党员不党员”的思想。也有的党员表现还不如普通群众,致使党员和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吸引力明显下降,部分青年看不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而不愿意入党,也有部分青年长期在外打工,无法入党。种种原因使农村党员发展比较困难,质量也无法保证。二是发展党员程序不规范,材料不齐全。有些村党支部还不太懂党员发展工作,只顾一头一尾,省略程序、临时补交补填材料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对党员教育管理重视不够,教育管理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难以发挥。特别是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的管理之外,多年不交党费,不过组织生活。现在虽然引起了重视,但管理难度大,效果差。四是不合格党员的认定标准不具体,处理程序不规范,处罚力度不够大,制度不健全,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
D、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组织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新课题,也是历史赋予村级组织和村干部的神圣使命。只有明确建设新农村的思路,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才能承担这一使命,才能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