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罗盛教故居
罗盛教故居坐落在圳上镇桐梓村马龙坳,距镇政府公路里程约16华里。1954年,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将罗盛教故居进行了维修。1977年,圳松沙石公路修通,县文化局负责在其旧居下首公路边修建了罗盛教纪念碑。1979年,省人民政府公布罗盛教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罗盛教故居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省文物局拨款对故居进行重布辅助陈列。
旧居是一幢七柱六扇二层的青瓦屋顶木结构房屋。房屋周围砌筑围墙,栽种了树木花草;屋后边是一片斜坡,翠竹掩映。屋场与斜坡连成一体,活像一把椅子形状。屋前空余坪地,可容纳上千人,与公路连通。坪地下边同是一片竹林,原始石级依然,风貌未改。竹林外砌有围墙,整个故居掩映于前后的翠竹丛中。
堂门上方,挂着“罗盛教烈士故居”横匾,镏金字体,鲜艳清晰。堂屋正中,立有一尊栩栩如生的罗盛教塑像。堂屋正壁,挂有“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铜匾,铜匾下贴有罗盛教画像。堂屋下首第一弄两间,是旧松木板房,里间为罗盛教早年卧室,外间为罗盛教少年的学习室。室中陈列了烈士少年学习时用过的桌凳,小方桌已显凹凸不平,小长凳榫头大都松动,完全符合原有风貌。再过一弄,为烈士事迹展览室,展览共分五室,室室有门连成一体。第一室主要介绍了烈士从少年出乡关而艰难求学的经历,第二室主要介绍了烈士在革命熔炉里锻炼成长的经过,烈士于1949年10月沅陵解放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旋进入湘西军政干校某部文书训练班学习,室中张贴了一幅油画,是一位老乡住房被土匪放火焚烧时,烈士冲入火海救出一位老大娘的情形。第三室主要展现了烈士满腔怒火入朝作战的风貌,室内张贴了烈士踏过鸭绿江后在日记上写下的两段铮铮誓言……室中也陈列了多幅油画,其中有两幅较为醒目。一幅画面是1951年8月的一天,罗盛教和炊事班长王书玉往前沿阵地送饭回来,突然一颗炮弹在不远的山边爆炸,一位朝鲜大嫂和她背着的孩子被炸死,她的另一个孩子扑在死去的妈妈身上痛哭,浑身沾满了殷红的鲜血。罗盛教跑去将孩子搂在怀里,为他擦拭满身的血迹,然后与王书玉将死者就地埋葬。另一幅油画的画面是:1951年8月中旬,罗盛教在临津江牛尾涧的伏击战中救助伤员,突然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毫不犹豫地用身子掩护了伤员。第四室油画最为醒目,它活生生地展示了烈士舍身奋救朝鲜儿童的英姿,其中一幅展现的是他迅速脱下棉衣和“狮子靴”奋身跳进冰冷的激流中的形象。另一幅是他第二次潜入水底刚托起崔滢又再次掉入水中的情形。第三幅是他第三次潜入水底,再次抱起崔莹浮出水面,恰好宋惠云持着木杆伸来,崔莹抓住木杆而得救的情形。第五室主要展现出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芒。室中最显眼的一幅油画是崔莹拿着祭礼在烈士墓前跪拜,痛哭失声向烈士宣誓:“罗同志你舍身救了我,比我亲哥哥还要亲,我永远忘不了你的恩情,我们要世世代代纪念你”除油画外,室中还有几幅很显眼的条幅。一幅是志愿军政治部追记罗盛教烈士特等功一次,并授予一级“爱民模范”光荣称号。一幅是同年4月1日团中央追认罗盛教烈士为“模范青年团员”。一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得志的题词。一幅是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亲笔题词。室中还张贴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罗盛教烈士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的复印图案。
罗盛教故居是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活教材。所有展览室中共陈列了27件罗盛教生前常用实物和60余张照片、画片,展示了罗盛教短暂而光辉的一生。1996年4月,在罗盛教诞辰65周年之际,湖南省委宣传部给故居颁发了“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铜匾,同时邀请罗盛教生前部队和省市有关方面领导及当地群众500余人,在故居举行了隆重庆典。现故居有专人保管,兼做导游。常年免费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外地游人上千人。全镇各校师生,常来故居集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②方鼎英旧居与将军陵
方鼎英将军,曾经叱咤风云。先后任黄埔军校教育长、代校长、军长、军团总指挥、西征军第一路总指挥。1933年,方鼎英在香港参与了蒋光鼐、蔡廷锴等发动“福建事变”的谋划,当选为民革中央委员,被蒋介石列入54人暗杀名单中。抗战胜利后,方将军奉行孙总理和平建国方针,暗中积极从事反蒋活动。为了麻痹蒋介石,遂返新化圳上老家购田三十余亩,佯装不问政治而安心过田园放牧生活。
旧居始动工于1946年,它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群,占地十余亩,横跨80余米,径深约50米,门前院后,建有三个厅堂。居中为大拱门,全用条石砌成,天井里边是厅房;左右同有两道拱门进入天井,拱门同用条石砌成,天井里边是厅房。正厅后边,又建有一个演武厅,宽可纳数千人。建筑群落间每隔三弄之距,有一道高墙凸起,高墙用青砖砌成,上盖青瓦。外观是一座建筑群并排矗立,入内又是一个统一结合体。从左边天井门进入,上楼后绕道回廊数圈,至右边下楼,可从右边天井出来。如若回廊绕道走错,行者走来走去,又返回原地,它具有迷宫般的建筑群风采。其几位能工巧匠之匠心独具也很为后人称道,尊之为大师。
将军旧居之修建,耗资较大,耗时四历春秋,凝聚将军一生奋斗之汗水,显示将军磊落之人格。其一,建宅时所用田亩,一律用平价购买。其二,将军对匠人工价很少拖欠,稍有赊欠,也常怀念于心。1954年,将军旧居早辟为圳上区公所及区属各机关,是年,永胜村方佑坤同志去长沙办差,顺便去看望方将军,方将军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兼省参事室主任、司法厅厅长,他掏出自己节约的薪金数百元交佑坤族弟,嘱咐族弟代他还清半山两位匠人的工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人士住宅受政府保护,于是区政府与区属各机关陆续从将军旧居迁出。三十余年来,将军旧居各群落均失检修,将军子女虽众,却工作外地,且大多侨居美国,故旧居久经风雨剥蚀而成岌岌危房,行人至此,感慨万端。
将军陵坐落于方家湾村虎形山山脊上。从镇政府往山溪方向上行3华里至虎形山下,公路右边就坚耸着一道用钢筋水泥凝固的陵墓大门。大门上方写有“方鼎英将军陵”六个楷体大字,下边又书“上山60米”4小字,陵墓门两边方柱上有一幅对联,右边为“虎躯眠列祖、灵佑万代”,对边为“ 山背卧英才、名垂千秋”。沿陵门而上,登300余石级,遂至将军陵墓前。陵墓弧墙呈半圆形,高6尺,半周长约八丈,墙内有松树八棵,大的足有一抱围,墙外也有松树八棵,均列为陵墓保护林,内外保护林均呈扇形散开,把陵墓紧紧抱在怀中。陵墓前边,有石砌台阶三级,台阶下辟有一块后人祭拜将军的水泥平地,宽六尺长二丈四尺,,可容百余人。弧形墙对柱两边,嵌书对联一幅,左边为“鼎革元勋载史册”,对边为“英才辈出慰忠魂”。
中间陵墓前,立有一个四方体碑座。碑座周边宽1.6米,高2.8米。碑座正面(西面)为第一石碑,镌刻着方鼎英与三位夫人的芳名,方鼎英名字独书其上,三位夫人梁德、刘清华、周恺德并书于下,落款碑刻日期为“一九八一年八月十八日”,碑字均涂红色,为工整楷体,由将军二儿——日本经济博士方辉生书写。字迹均匀清晰又苍劲有力。碑座南面为第二碑,共刻碑文960余字,介绍了将军参加武昌起义后二度东瀛求学,回国后任北伐军代理军长,率团进驻长沙,赶走赵恒惕,主持省政一十八天的功业。碑座东面石碑为第三碑,同刻碑文960余字,主要介绍了将军任谭延闿讲武堂副总监、教育长,任蒋介石黄埔军校入伍生部中将部长、教育长、代校长至第二次北伐时任西征军第一路总指挥的不朽业绩。碑座北面石刻为第四碑,刻有800余字,主要介绍了将军辞去兵权、脱离蒋政权后所从事的抗日救亡和反蒋迎解活动以及解放后在湖南省的任职简介。碑座后为将军与三位夫人墓寝,寝陵长约2.2米,宽0.8米,寝高约一个石级。
将军1976年逝世于长沙,1981年骨灰归葬祖山,安眠于斯已历30春秋。岁岁清明前夕,鼎英学校全体师生必上山礼拜将军,敬献花圈,风雨无阻。还有新化黄埔同事会的老前辈,每年都从县城登车拄着拐杖登山,为他们的教育长敬献花圈,缅怀功绩。在将军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鼎英学校全体师生、圳上中学、新化十六中部分师生、部分党政领导及将军亲友数百人,共同为老将军举行了隆重的登山祭典。
③陈正湘将军亭
陈正湘将军亭,建于圳上镇干家村明熙寺后虎形山王字穴上。距镇政府里程约五华里。造亭时间为1995年清明,由新化县财政拨款修造,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正湘是从井冈山走出来的老红军,一生战功卓著,享有“华夏名将”之誉。1955年授中将军衔,是共和国第一次授衔时新化藉人中唯一的一位中将。1982年,中央军委批准将军按大军区正职级离休。1993年12月2日,将军与世长辞,江泽民、李鹏等14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向陈老将军敬献了花圈。将军逝世后骨灰三分,一份葬于黄土岭,一份葬于北京八宝山,一份葬于圳上家山。
将军亭位于干家村虎形山虎脑上,车过干家温塘,在一里外就能看到明熙寺后虎形山上的显目的将军亭。如若上山瞻亭,可以从明熙寺门内左边登500余级石级进入将军亭,也可以明熙寺左边200米上坡处登山瞻亭。
将军亭仿古亭风格建造,四方柱柱高约5米,四方柱上横架四根抬梁支撑高阁,高阁分两层,第一层四边宽约八米,顶盖琉璃瓦,四角翘起如鸟翅,第二层四边宽约5米,同样顶盖琉璃瓦,四角翘起,第二层四边开有护窗,“将军亭”三个大字就镶嵌于第二层东面的护窗上,整个亭高为9米。亭两边依柱建水泥坐凳,供游人休憩。亭外边四周1米处,又设有围栏,亭内可容纳百余人。
亭中纪念碑高与亭下支撑四柱等高,正面(东面)镌刻着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首道题书的“陈正湘将军纪念碑”八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碑下方坐基上刻有“中共新化县委、新化县人民政府立”十四个中楷字,基座最下方刻上的立碑时间为“一九九五年清明”。纪念碑的西面,镌刻着陈正湘将军的生平简介,字为中楷,为书法大家书写,字迹清晰,碑文简练,不足600字。
陈正湘将军身经百战,九次受伤,为人民屡立战功,作为一代华夏名将,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祥祖先生为之题诗一首云:
清明时节仰遗容,思绪飞临战火中。
举义井冈经恶仗,挥师平隘镇顽凶。
岭飞一炮天皇泪,日降半旗武运倾。
纵是碑亭千载圮,夜莺伴树唱丰功。
④寺院庵堂
“南朝佛水流来久,暮鼓晨钟处处鸣。破旧风雷一扫尽,卅年又听木鱼声”。这四句诗概括了圳上庵堂文化由盛而衰、衰而复兴的历史演变过程。我地庵堂由何时而始,建于何处?据史料(地方志、经书、族谱、历史古籍、遗迹、碑文)记载,圳上连大熊山一带曾经有大小寺、庵、殿、庙等宗教建筑49座,最早的一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寺院庵堂文化以佛教文化为主,也杂有道教文化。
49座古殿、寺、庵堂始建大体分为3个时段:宋朝以前始建的有蚩尤始祖殿、娘娘殿、侦仙殿。已复修的有侦仙殿。明朝始建的有“双鲤朝天”的西泉寺,“双龙取宝”的普华寺,“卧虎扑食”的明熙寺、石桥寺等。这四座的建筑规模最大,资产最多,院寺神像最全。其余清朝始建的42座。这些寺庙在文革中被破旧风雷一扫殆尽。
现圳上镇境内复修的寺院庵堂共计14座。其中圳上管区复修寺院两座,干家村境内的明熙寺复修于1994年,神仙村境内的柏香庵复修于2009年。海龙管区复修寺院三座,和睦村境内的朝阳庵复修于1983年,龙驹村境内的普化寺复修于1999年,石中庵整修于2001年。株梓管区复修寺院两座,早溪村境内的天鹅寺复修于2007年,鲁溪村境内的五龙庵复修于1998年。山溪管区复修寺院4座,流南山的南山寺复修于2005年,桅子村境内的雷华寺复修于2002年,冯家村境内的黄蘖庵复修于2001年,有余村与安化快马接界的观音阁复修于2009年。松山管区复修寺院3座,桐梓村复修了殿家山凌云寺,东风村境内复修了回龙寺,南华村境内复修了石官寺。
⑤风雨古桥
圳上镇境内河流多,圳水河、江下河、董溪河成“川”字型从东向西穿过全境,加上小溪流,就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河流网络。勤奋的先民,为了劳作出入方便,在河面上修建了各式各样的风雨桥。桥两头有石刻、石雕、对联等,彰显了圳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形成了圳上独特的风景。风雨古桥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出行方便,还给人们提供了休闲的场所,男人们常常在工作劳累时相聚桥上乘凉、谈天说地,女人们做完家务后常坐于桥内两边的长凳上拉鞋底、扯家常。在圳上镇境内,较有名的风雨桥有龚家桥、又一桥、顺水桥、永镇桥、银溪桥、浪石江桥、回龙桥等。